您的当前位置:智慧体育首页 > 看资讯 > 通知公告 > 吉林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吉林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来源:吉林省体育局   发布时间:2017-02-09   


“十三五”时期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是积极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也是建设冰雪运动强省、推进体育实现新发展、新跨越的重要时期。为了充分发挥体育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和“十三五”时期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吉林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吉林省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十二五”时期体育成就显著。“十二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省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全省体育战线团结一心,拼搏进取,以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全国冬运会为契机,推动体育各项工作全面进步,取得了显著成就。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取得新成效。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遍及城乡,形成了长春净月瓦萨冰雪节等众多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增加,占总人口比例的32%;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突出了便民利民实用的特点;体育总会、协会、俱乐部等体育社会组织发展迅速,社会化、实体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44000人,超额完成1.5‰的计划指标,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得到常态化发展;全民健身宣传和科学健身指导工作形式多样,效果显著,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全民健身活动氛围。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升。“十二五”时期我省运动员共夺得世界冠军68个、全国冠军300个,为国家和省赢得了荣誉。在2012年第十二届全国冬运会上创造历史最好成绩;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我省选手获得1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创造参加夏季奥运会最佳成绩;在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上,我省金牌、奖牌、总分三项指标均超上届;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上,我省选手获得2枚金牌、2枚银牌和1枚铜牌,创造我省参加冬奥会历史参赛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全、参赛成绩最好的纪录。圆满完成了第十二届全国冬运会的承办以及第十七届省运会的组织工作。体育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居民体育消费迅速增长,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体育彩票发行额不断刷新纪录,为体育发展筹集大量资金。体育产业正在成为我省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新亮点。关系到体育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保障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体育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吉林省全民健身条例导读》、《吉林省运动员文化教育督导检查办法》、《吉林省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吉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估检查办法》等一系列重要体育政策文件颁布实施,为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体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宣传等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吉林体育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科研、教研取得成果,服务国家及吉林省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时期体育的发展与进步,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体育有效供给不足仍然是我省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在群众体育领域,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和产品、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组织体系、科学健身指导等方面与群众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强、后备人才不足、一些项目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项目发展不均衡,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还需持续加强;体育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产业结构不合理、政策制度不健全、市场管理不规范、市场规模不大,市场机制配置体育资源的作用尚未充分有效地发挥;体育发展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有待深化,体育管理科学化、法治化水平有待提高,体育理论建设、政策研究、队伍素质等方面都面临新形势下发展与改革的严峻挑战。“十三五”时期必须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努力解决阻碍和制约体育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三)“十三五”时期的形势和任务。“十三五”时期是吉林省体育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体育增强人民体质,振奋和凝聚民族精神,服务社会民生提供广阔舞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体育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国务院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等,为体育发展规划美好未来。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筹办备战北京冬奥会,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冰雪运动强省的目标,社会对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的极大需求,都为我们做好体育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源。吉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和互联网+等科技革命,为体育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引擎。体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融入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体育多元价值不断拓展和显现,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我们必须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加强烈的责任感,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坚定信心,加快改革,统筹规划,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四)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体育引领社会生活新风尚,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宗旨,以建设冰雪运动强省为目标,以转变体育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发展和创新为动力,走出一条有我省特色的发展道路,实现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吉林做出积极贡献。 

  (五)总体目标是:根据我省“十三五”总体部署和建设冰雪运动强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夯实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提升体育发展水平和效益,改善发展结构和质量,加快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全面发展。群众体育再上新台阶,竞技体育整体上水平,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体育文化繁荣进步。依法治体、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法制、人才培养、行业作风、体育外事、体育宣传、安全生产等工作水平明显提升,促进体育管理的科学化、法治化、现代化。

  主要具体目标是:

  ——群众体育再上新台阶。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到202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800万以上,占适龄人口的36%;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在92%以上;各类体育场地达到2.5万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城市普遍建有“15分钟健身圈”,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率达到80%以上;有条件的市州和县(市)区实现“五个一”工程全覆盖;大众冰雪体育项目基础建设显著增加,为实现冰雪运动强省目标奠定基础;建立相对完善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品牌的全民健身活动;推进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竞技体育整体上水平。坚持奥运争光计划,全面提升我省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巩固和扩大优势项目,强化潜优势项目,提高基础大项和篮球、足球等热点项目整体水平,落后项目力争有所突破,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合理布局我省竞技体育项目,在冬季项目和夏季项目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冬季项目的扶持力度,努力实现我省由冰雪体育运动大省向冰雪运动强省迈进。结合运动项目需求和自然资源等因素,加大体育场馆设施、基地建设,努力满足各级各类运动队伍对运动场地、设施的需求。建立运动队训练质量管理体系,培育多层次的竞技体育赛事体系,健全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培养体系,努力实现我省运动员在冬夏奥运会、冬夏全运会上新的突破。

  ——体育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基本建立突出冰雪体育产业、布局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具有吉林省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总规模达到600亿元。实现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0.53%以上,成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体育文化繁荣进步。体育项目文化建设和文艺创作有新的发展,中华体育精神进一步得到弘扬。体育文化在体育发展中的地位更加提高,多元价值更加显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提升我省体育形象和影响力。

  (六)“十三五”时期发展全省体育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全局,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对外交往中的综合功能和独特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准确把握体育定位,把体育发展融入我省发展战略中。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省人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利益,做到体育发展为了人民,体育发展依靠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断探索各项体育工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特点与规律,努力实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体育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体育管理由经验型向治理现代化转变。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协调发展,促进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体育协调发展,促进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群众喜爱的大众体育项目与传统体育项目的协调发展,处理好当前与长远、重点与一般、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全面推进体育发展。

  ——坚持科技兴体、人才强体。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重视和发挥科技、教育、人才在体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坚持体育发展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发挥先导作用的理念,依靠科技和教育发展,提高体育队伍素质并发挥各类人才作用。

  ——坚持文化固本、依法治体。通过体育促进并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塑造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作用和功能,让体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增强体育法治观念,加强体育法制建设,依法行政、依法治体。

  ——坚持党的领导,固本强基。必须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发展体育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对体育发展的战略部署上,全面贯彻从严治党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反腐倡廉,加强体育队伍思想政治与行风建设,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政治保障。

  三、努力提高群众体育发展水平,服务民生

  (七)加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和建设。推动制定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促进建设以市州、县(市)区为中心、街道(乡镇)为基础、方便居民日常体育锻炼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落实国家对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的有关规定,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公共体育设施。加强指导监督,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以市州、县(市)区体育设施“五个一”工程建设为重点,打造城市“15分钟健身圈”。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全民健身设施。力争实现市州、县(市)区公共体育设施全覆盖。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加强全民健身步道和轮滑场地建设。同时,加大对滑冰场、小型室外冰球场和滑雪场的扶持力度,满足开展“玩冰踏雪·健康吉林”系列冰雪体育活动和全民冰雪健身体验的需求。

  (八)进一步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学校场馆向公众开放。完善和落实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促进体育场馆开放的政策,推动政府购买服务,逐步建立相应的开放条件和标准、财政补助、保险、收费标准、安全管理规范、责任追究等制度和机制,定期进行检查评估,努力扩大体育场馆开放范围,盘活体育场馆资源。

  (九)健全各级各类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管办分离,积极培育多元体育社会组织,建立健全4+X协会模式(4是指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农民体育协会,X是指具有本地特点的若干单项体育协会),积极发挥各级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俱乐部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在组织开展各项全民健身活动和赛事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社会多元办体育的新局面。地方体育行政部门要对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扶持。

  (十)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加大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率,实现直接服务群众超过50%、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达到9千人以上的目标,其中冰雪、足球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能够满足需求。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技人员、体育教师和社会热心人士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

  (十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以全民健身日、法定节假日、民族传统节日、重大活动、农闲季节等为节点,开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传统的全民健身活动,培育和打造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定期举办各类人群全民健身运动会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展示交流等全民健身比赛和活动。创新组织“全民健身百日行”系列健身活动、“玩冰踏雪·健康吉林”系列冰雪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日”活动。制定全民冰雪运动推广普及计划,组建全民冰雪健身专家智库,发挥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提高大众冰雪运动项目普及率,积极打造大众冰雪项目精品赛事。开展好“三大球”、游泳、田径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

  (十二)重视开展青少年体育。落实国家《青少年体育振兴计划》,提高广大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精神,进一步推动和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扩大参与范围、规模,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形式,建立长效化活动机制,不断提高科学化、制度化水平。大力推动全省“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全省青少年冬令营、夏令营、训练营及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鼓励支持各地开展青少年国际体育交流合作,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参加全国学生运动会和各类赛事。

  (十三)积极推进农村体育和职工体育。组织开展各种贴近农民生活实际、因地制宜、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丰富广大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培养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推进广大农村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切实加强职工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各级职工体育协会、俱乐部等体育组织;加大对专(兼)职体育干部的培训力度;落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工间(前)操制度;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职工体育健身展示和竞赛活动。

  (十四)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人群体育活动开展的指导。充分发挥老年人体育协会的作用,加强老年人体育活动队伍建设和宣传工作,积极引导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加强对残疾人体育活动的指导服务,培养适应残疾人需要的体育健身指导人员;加强对特殊人群体育的科学研究,研制与推广适合特殊人群的体育健身新项目、新方法。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注重培养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高水平运动人才;积极挖掘、推广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培训与示范基地功能;办好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十五)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加强体医结合,突显省、市州、县(市)区三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作用,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依托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强化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积极开展体质测定和运动能力评估,不断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四、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十六)优化项目结构,促进竞技体育均衡发展。搞好设项布局,实施跨界选材、科技助力,实现冬夏两线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冬季项目。扩面增点,突出重点,巩固和加强优势项目,发展传统项目,适当增加金牌多、投入少、见效快、社会效益高的新项目。改组省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组建省冰上和雪上运动管理中心,加强冰雪分线管理力度,为发展冰雪运动提供组织保障,做好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冰雪项目国家队和国家青年队工作,以此促进我省冰雪运动发展。加强冰雪项目训练基地和省雪上运动管理中心北大壶滑雪场训练基地建设,为发展冰雪运动、备战冬奥会提供良好的训练条件。各地区根据本地区场地、人力资源情况,调整并严格按规定规范使用省直下放至各地区的优秀运动队编制,合理调整和新增冬季项目。部分项目成立省集训队、省队。充分利用全省各地区冰雪体育资源。适时了解和掌握国家体育总局最新战略目标和部署,动态调整我省冬季运动项目布局,主动承担北京冬奥会任务、为国家输送人才。调整和完善夏季项目布局。结合我省现有场馆、运动员、教练员、科医人员等实际情况,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确定发展目标,在突出优势项目的同时,兼顾潜优势项目的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实力。大力推进部分项目社会化发展。对群众喜爱、适合社会开展的篮球、足球、网球、羽毛球、游泳、跆拳道等项目,采用政策或资金扶持等方法,鼓励社会创办、联办高水平运动队。明确后备人才队伍的长期培养方向和发展布局。积极探索后备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储备人才、厚积薄发,确保人才梯队建设有序衔接,事业可持续发展。

  (十七)加强单项体育协会建设,打造体育竞赛体系。鼓励和扶持竞技体育单项协会的建设和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各运动项目协会建设,组织和举办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扩大对外交流,打造适应项目发展和广大青少年需求的体育竞赛体系。努力培育品牌赛事,通过体育赛事提高举办地知名度。科学制订第十八届省运会周期竞赛相关政策,做好各项组织工作,确保各项竞赛圆满成功。鼓励各市州申办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国际国内高水平比赛。

  (十八)做好奥运会、全运会备战参赛组织工作。提升竞技运动水平,努力向国家队多输送高水平人才。加强对运动员体能康复保障和思想激励教育,努力在2016年奥运会和2018年冬奥会上实现新的突破,为备战2022年冬奥会打下坚实基础。根据项目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全力备战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确保我省进入决赛运动员数量上和运动成绩上都有提升的同时,建设第十四届全运会的人才梯队。

  (十九)加强教练员、裁判员和竞赛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加强教练员培养和选拔工作。制定教练员岗位培训和注册管理制度,全面提升教练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参与总局“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并参照制定我省教练员培养计划。积极参与教练员国际交流,多种渠道引进国际、国内高水平教练员,引入先进训练理念、手段和方法,科学训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利用外力,为各项目优秀运动队及组建复合型教练团队提供全方位保障。改革裁判员管理模式。有序组织裁判员培训、考核、注册、认证、选派等工作,加强我省各项目裁判员队伍建设。建立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培养体系。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高层次体育竞赛管理人员、裁判员和竞赛相关工作人员。积极推荐具备条件的人员争取全国、国际单项协会技术官员资格,积极培训和推荐退役运动员等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以冬奥会竞赛体育专项志愿者等身份参与2022年冬奥会的筹备和服务工作。

  (二十)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义务教育阶段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普遍纳入国民义务教育序列,形成较为完备的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保障体系。将公办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教育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步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把文化教育纳入地方各级各类体校办学水平考核中。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和督导制度,联合开展文化教育检查督导,积极探索文化教育模式,促进文化教育工作。

  (二十一)完善运动员保障体系。完善并落实各项激励和保障政策,切实维护运动员切身利益。确保运动员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完善优秀运动员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积极争取协调省直相关部门,进一步拓宽规范做好优秀退役运动员就业职业发展工作。培养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强退役运动员职业鉴定工作,构建和完善运动员职业转换社会扶持体系,帮助运动员顺利实现职业转换,解决就业难问题。

  (二十二)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作风建设。以运动员为主体,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持久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培养无私奉献精神、坚忍不拔意志、顽强拼搏作风,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结合起来,使运动队成为政治合格、作风顽强、技术过硬的优秀群体。

  (二十三)狠抓行业作风建设。净化赛场风气、促进公平竞争。加大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执裁不公、扰乱赛场秩序等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赛环境。成立反兴奋剂工作专门机构,全面贯彻落实《反兴奋剂条例》,加大各训练单位反兴奋剂工作力度,完善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宣传教育、监督检查、依法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我省反兴奋剂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

  五、积极培育体育产业增长点,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二十四)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以冰雪体育为重点,围绕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中介服务等产业形态,打造以长春为中心,辐射长白山区域、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流域、松辽平原以及西部草原的冰雪体育、山地运动、户外健身、民族体育四大体育产业集群,支持创建国家冰雪体育产业基地和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格局。

  (二十五)发展冰雪体育产业。以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加快冰雪运动强省建设,重点加强吉林北大壶、长春莲花山、长白山高原冰雪训练基地滑雪场建设,使之成为冬奥会训练基地和全民雪上运动及滑雪产业基地。推进抚松长白山国际度假区滑雪场建设与运营,延长产业链,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团队、国际品牌赛事及国际培训体系与等级标准,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冰雪运动产业基地,带动全省冰雪运动普及与发展。力争到2020年实现各市州建有滑冰馆,2022年,全省各级各类滑冰场总数达到500个以上、滑雪场达到60座以上。

  (二十六)发展山地运动产业。依托长白山脉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徒步、露营、探险、攀岩、山地穿越、定向越野、山地自行车、山地摩托车、野外生存等项目。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地域建设以户外运动小镇、旅游度假村、山间营地、体育训练营地、服务区为保障基地,山涧小道、健身步道、自驾游线路为轴线,各类山地户外运动项目为支点的融运动、旅游、度假、养生于一体的山地运动产业。

  (二十七)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滑冰、滑雪、武术、体育舞蹈、冬季龙舟、漂流、垂钓、登山、自行车、汽车自驾游、拓展、健身、健美等体育健身休闲娱乐运动项目。倡导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休闲运动项目。通过发展体育健身娱乐项目,营造健身氛围,丰富市场供给。

  (二十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主办或承办国际冰雪体育比赛、中超足球、CBA篮球、长春瓦萨国际滑雪节、环长白山自行车赛等高水平比赛,培育打造若干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国内品牌赛事。积极开发冠名权、特许商品经营权、运动员肖像权、广告经营权、赛事转播权以及衍生产品,延伸体育赛事产业链。

  (二十九)发展体育中介服务业。支持体育中介组织发展,广泛开展赛事推广、体育广告、技术培训、信息咨询、体育保险等中介服务。规范体育经纪人管理,支持退役运动员发挥业务精通优势,开展体育经纪人业务,造就一支高素质体育经纪人队伍。加强对明星运动员、优秀教练员等无形资产的开发。

  (三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产业。挖掘、整理和利用朝鲜族、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产业。打造秋千、跳板、赛马、摔跤、珍珠球等一批民族民俗传统体育活动。开发少数民族民俗特色体育衍生品市场,创新发展体现地方特色的民族民俗传统体育产业。

  (三十一)引导和培育体育制造业。扶持一批能够生产一般体育器材的中小企业,重点培育一批生产冰雪体育运动器材、体育健身器材和运动服装制造的企业,打造有吉林特色的体育制造业,提供适应群众需求、丰富多样的体育运动产品。

  (三十二)培育多元体育产业主体。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完善政策措施,加快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通过引进、转移、嫁接、联合、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发展体育产业。培育一批市场潜力大、创新能力强、发展理念新的体育产业龙头企业。鼓励制造、软件、传媒、金融等领域骨干企业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参与或支持体育市场开发、场馆建设、赛事承办。

  (三十三)做好体育彩票管理工作。贯彻《彩票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体育彩票市场销售管理相关制度,健全彩票销售监督机制。丰富体育特色彩票品种,加强销售渠道建设,提高管理、服务和营销水平。努力开拓市场,扩大销售渠道,争取销售额稳步增长。进一步强化基础管理工作,确保体育彩票安全、稳步、持续发展。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和公益宣传,提高使用效益,提升体育彩票的公益形象。

  (三十四)引导和规范职业体育的发展。拓宽职业体育发展渠道,鼓励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走职业化道路,支持教练员、运动员职业化发展。扶持和发展好长春亚泰足球俱乐部、延边长白山足球俱乐部、长春女足、东北虎男篮俱乐部、 省乒乓球俱乐部。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职业体育的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俱乐部和单项体育协会的市场主体作用。

  (三十五)探索互联网+体育产业模式。各地要研究制定“互联网+体育产业”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等与体育产业结合,寻求发展商机,促进体育产业纵深发展,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体育产业领域之中,提升体育产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体育产业发展新形态。

  (三十六)推动体育与其它业态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与健康服务业、旅游业、信息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体育产业与养老服务、文化教育、新闻出版、金融地产等多种产业融合,促进体育文化创意、体育培训、体育咨询、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销售等业态竞相发展。

  (三十七)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积极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鼓励场馆运营管理实体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资本输出等形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增强大型体育场馆复合经营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实现最佳运营效益。

  (三十八)抓好重大工程规划和建设。推进实施事关全省体育发展的重大工程的规划和建设。一是完善吉林省体育训练基地;二是力争到2020年实现各市州均建有滑冰馆;三是建设吉林省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四是建设吉林省足球训练基地;五是吉林北大壶滑雪场、长春莲花山滑雪场、长白山高原冰雪训练基地要根据备战北京冬奥会训练比赛需要进行改扩建;六是资助市县全民健身场馆的建设;七是支持吉林体育学院规划建设冰雪体育用品研发中心。

  六、深化体教结合,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三十九)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深化体教结合工作,建立职责清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体教结合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下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各负其责的体育后备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县级体育部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责任,促进县级业余训练实现形式和途径多元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发展,积极探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交流、输送多元化机制。继续开展争创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和完善省后备人才基地评估办法,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四十)广泛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活动。鼓励中小学校形成校园特色体育品牌。鼓励学校建立“一校一项”、“一校多项”的训练队伍。广泛开展冰雪体育运动和校园足球活动。通过组建不同形式的学生运动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训练活动,发挥体育竞赛杠杆的作用,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

  (四十一)加强青少年业余训练体系建设。完善体育传统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三级业余训练体系;实现业余训练社会化、多元化发展新格局。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体育重点项目班(希望班)——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苗子队伍运行机制,不断提升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的质量和效益。加强青少年业余训练科学选材工作,建立健全各项目选材标准及办法,科学训练、系统培养。建立青少年运动员训练档案制度。

  (四十二)抓好各级各类业余体校建设。推进各级各类业余体校规范化建设,突出抓好教练队伍、场地设施、项目布局、经费保障等基础性工作。同时,充分发挥我省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项目布局和项目指导作用,强化业余训练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我省青少年运动训练的专业化水平。

  (四十三)发挥体育运动学校的人才培养作用。进一步完善各级体育运动学校招生、学生管理、文化教育、运动训练等工作机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加大输送激励力度,调动各地培养输送体育人才的积极性。

  (四十四)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培养后备人才新模式。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兴办青少年体育的新模式。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兴办青少年体育,推动我省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四十五)加大青少年体育管理队伍培训力度。制定和实施青少年体育管理培训计划,加大各级各类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体育管理者、体育教练员、体育教师的管理水平和执教能力。

  (四十六)发挥高校培养体育人才的优势。鼓励体育院校兴办优秀运动队。继续挖掘吉林体院等高校潜力,力争在多形式联办高水平运动队上再有作为。鼓励普通高校开展竞技体育项目教学,并在教学基础上实现项目知识、技能普及,逐步引进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进而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形成学校品牌项目。

  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四十七)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厘清政府权力边界,减少审批事项,放宽市场准入,研究和制定对放权事务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清晰界定体育行政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

  (四十八)深化足球改革。按照《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要求,制定近、中、远期足球发展规划;按照政社分开、权责明晰、依法自治的原则完善各级足球协会建设,并充分发挥其在发展足球运动中的作用;改革和完善足球俱乐部建设和运营模式,鼓励社会多元投资建设足球俱乐部,积极打造以长春、延边为重点的高水平品牌职业足球俱乐部;健全完善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建立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大力推进校园足球,扩大校园足球普及面,支持创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普及社会足球,鼓励社会兴办各类足球俱乐部,广泛开展各类人群的足球竞赛和活动,推动大众普及;完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统筹使用本级财政资金和上级补助资金,对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等足球改革发展给予倾斜;以长春和延边为龙头,带动全省足球发展,探索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足球改革发展之路。

  (四十九)推进体育协会和行政机构脱钩改革。根据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文件精神,按照我省统一部署,积极探索构建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体育组织体制,稳妥推进体育法人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进程,厘清行政机关与体育法人协会的职能边界,促进体育法人协会成为依法设立、自主办会、服务为本、治理规范、行为自律的社会组织。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的独特优势和应有作用。

  (五十)推进体育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科学界定体育事业单位性质和分类,做好事业单位职能、内设机构和编制人员管理。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八、加强党的建设,打造过硬体育队伍

  (五十一)加强党的建设。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在全体党员中开展经常性“学党规党章、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

  (五十二)加强党风廉洁建设。严格按照中央八项规定和《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廉政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要求及省委具体规定,持续践行“三严三实”,持续推进省委巡视组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工作,使党风廉洁建设不断取得实效。建立健全党风廉洁建设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两个”责任,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规矩意识和纪律意识,从根本上杜绝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

  (五十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等制度规定,切实提高领导班子的议事决策能力和水平,增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树立团结、务实的良好社会形象。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彻底解决干部缺少责任感和紧迫感、思想懈怠、行动庸懒、作风漂浮、工作无序、不守纪律等突出问题,建设一支拼搏进取、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勤勉务实的体育队伍。

  九、推进依法治体,提升体育法治化水平

  (五十四)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水平。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体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科学、民主和依法决策机制。推进体育政务公开。

  (五十五)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体育法规制度建设。加紧调研和制定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监管、规范体育市场等体育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完善体育法规体系。加强对体育法律法规和规章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体育健康发展。

  (五十六)深入开展体育法制宣传教育。实施体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扎实有效地开展体育法制教育活动。加强对体育法制的媒体宣传和信息传播。

  (五十七)提升安全生产监管能力。积极推进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强化安全生产工作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十、文化科技兴体,完善体育发展各项保障措施

  (五十八)深化体育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的科研工作。创新机制,提升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加强政策引导,以实践需求为导向,以体育科研所和有关高校为主要科研力量,整合省内外技术与人才资源优势,建立体育科技资源布局合理、配置优化、适应我省体育发展需要的体育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升体育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作用,建立体育智库。

  (五十九)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科医训一体化”的科技服务保障体系。研究制定“科医训一体化”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各级科研攻关课题研究。加快体育科研、医疗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运动队科研、医疗服务保障工作。优化科技服务功能,促进科研部门与运动训练协同运行,建立覆盖优秀运动队训练的科技保障平台,加强运动创伤防治与康复、医务监督和运动营养工作。

  (六十)实施人才强体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建立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激励保障等机制。加大体育党政人才、全民健身服务和管理人才、竞技体育人才、体育经济人才、体育专业技术人才等体育重点领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完善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的激励政策,促进形成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人才队伍。

  (六十一)全面推进体育文化建设。努力挖掘和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引领积极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过程中的作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积极倡导奥林匹克精神。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努力扩大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加强运动项目和运动队文化建设,倡导文化育人,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养。

  (六十二)加大体育宣传力度。创新体育宣传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互联网+体育宣传新模式。利用赛事资源,打造体育电视传媒新平台。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官方网站功能,利用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及时发布新闻动态,弘扬体育精神,传播正能量;加强体育宣传,为体育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与社会环境。加强宣传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发展壮大体育宣传力量。

  (六十三)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强化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协商互动机制,促进各级人民政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认真研究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内容和范围,确定并公开政府购买服务内容和细目,明确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的责任,扩大公共体育服务的覆盖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完善支持体育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土地、能源等方面的政策。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各行业和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推动建立健全体育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体育发展。

  (六十四)推进体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整合体育信息资源,拓宽采集渠道,加强信息服务,推进体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体育资源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体育信息资源共享,推进体育行政管理和体育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加强体育赛事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和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电话:0433--2753305
0 条评论
评论成功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欢迎发表您的观点
热门资讯
热门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