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猎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练习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军队的武术活动,二、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
商周时期,商代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的“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本书有涵很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产生了太极学说,从此奠基中国武术体系,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候争霸,都很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恒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裴民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裴民的剑术、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的美誉,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已相当具有影响。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有习枪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由于商业经济活跃,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买艺为生的“路歧人”。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
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拳术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同时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到了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武术被作为优秀民族遗产加以继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级武术协会,国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成员,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1. 武术的发展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古老的武术运动也焕发了勃勃生机。在“挖掘整理、继承发展、普及提高”的方针指导下,十几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成了亚洲奥林匹克大家庭的一员,到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武术锦 标赛;从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成立,到最近刚刚被国际奥委会承认为国际单项组织。武术以崭 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体坛,从而实现了几代武林志士振兴中华武术的梦想和武术源于中国, 属于世界的承诺,可以说中国武术已进入了全面推广发展的阶段。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流派众多,形式多样,受众群体日增,浩浩荡荡,蔚为壮观。随着近代体育思潮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武术向近代竞技体育项目的转变,也有了百年历程。如今,武术不仅是我国开展的99个项目之一,还是全运会,亚运会等国内、国际综合赛事的比赛项目,甚至进入奥运也已经到了关键阶段、只有一步之遥了。
2.1中国传统武术的现代生存状况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武术在经过了几千年历史的洗礼后,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武术在军事
事领域的地位有所下降,作为个体自卫和民族抗争的手段也下降了,因而它的生存已不能再是为了“技击”而存在。在和平年代里,特别是现在,在这样一个科技时代,它的存在功能和价值更多的只是作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
中国传统武术,长期以来重技击而轻理论,只有极少的人会去从事阐述武术的功能和价值的工作,这导致了中国武术的普及情况远不如奥运竞技项目的普及程度。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人文主导型”的社会,注重天人合一和道气论。武术习练者受此影响便形成了这样一个显著特点:通过身体锻炼来以外达内、以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活动,来促成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的升华,进而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西方体育崇尚身体的外在形式,不再重视其动作的内涵。随着近代体育思潮(西方体育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宣传,中国武术也受其影响,越来越注重表演性和审美性,在一些方面失去了武术的传统内涵和实质。
2.2武术走向世界
作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武术,正受到世界的瞩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七八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武术运动,出现了一股"武术热"、"功夫热"。外国人把中国武术称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之一。不少国家和地区请中国教练去教授武术、或派出人员来华参观学习。随着许多国家和地方出现的"武术热",世界上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推动武术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武术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天然就是一项世界性的体育运动。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被渗透进民族的风格、习惯、心理、感情、思维和欣赏方式等。从某种意义上,武术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既然武术是一种文化,武术以一种民族文化的形式去进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显然是可行的。
2.3武术进入奥运会
中华武术的发展方向,无疑应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朝着国际化发展。中华武术的国际化, 也就是武术走向世界体育之路。其国际化的标志,无疑是进入奥林匹克运动会。
一、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必要性:1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2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相融合,会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加完美和谐。
二、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可行性:1稳定完善的竞赛体系;2?国际武术组织的壮大;3国内外武术比赛的成功经验。
三、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会的障碍:1奥运“减肥计划”轰然启动后,旧有奥运项目垒球、棒球都被扫地出门,其他项目也在不断调整或合并当中,于是,一个新项目想要加入奥运,就变得难上加难;2 武术虽然是练习人数最多的单项运动项目,在世界上达到了7000万人之巨,但很大程度上,这些人还是集中于较少的几个国家之中。也因为如此,武术的世界普及程度不够成了武术进军奥运会的最大障碍; 3除了奥运瘦身和普及程度的因素,武术本身的性质特点,也是武术进军奥运的一个巨大的障碍。武术的量化标准却各有不同,难以确定统一衡量标准。很多习武者专攻某一流派,如果要强为派别分出高下,那就有违武术本身的发展规律了。 中华武术多姿多彩,如果都弄成整齐划一的奥运武术,那就违背了将武术文化发扬光大的初衷,影响了武术多样化的发展。
四、 武术“申奥”对中国武术影响的两种看法
关于武术进入奥运会一直都有两种声音。一种是武术进入奥运会有利于武术的发展,另外一种是武术进入奥运会不利于武术的发展。
支持者认为:奥运可以赋予我们另一个发展武术的平台,对于中华武术的推广和推陈出新非常有利。1.奥运会能有效推广并提高武术在国际间的认知,发展武术的其中一个关键就是如何将这个极具东方色彩的武术从亚洲推向世界。奥运会能透过媒体的强大力量将武术鲜为人知的一面展示出来,让全人类进一步了解中华武术的奥秘。2.发展武术讲究的不仅仅是习武者的慧根和狂热,要让武术发扬光大,还需要资金支持,而武术申奥后可以极大地解决这方面的困难。3.奥运会的交流平台会促进武术的创新与突破,武术进入奥运会可以不断为不同文化背景的武术精英提供切磋与交流的机会,为武术的未来带来新的契机。
反对者认为:中国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涵,讲究传承谱系、价值取向、哲学思想、审美情怀乃至于生活方式在内的有机文化整体,提倡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它的发展遵从文化血脉的传承以及武学精神的弘扬,而奥运会则是一个城市的体育竞技平台,与武术发展的内涵有所相悖。1.武术进入奥运会不利于武术自身传承谱系的延续和创新。2.奥运会所追求的公平竞争要求我们在表演套路项目当中必须引入一套整齐划一的难度标准和评价规则,是对武术自身发展和创新空间的窒息。3.武术进入奥运会不利于武学精神的弘扬和传播,奥运会所提倡的更高更快更强体现的是人类摆脱自然束缚追求体能极限的思想,而中华武术绝不仅仅追求个人身体的完善,更讲求人体内部关系与外部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的和谐,以达致中国古典哲学所倡导的天人合一。
五、结论
武术进入奥运会,成为比赛项目,对于武术的弘扬和发展肯定有其积极的效果,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武术在奥运会当中所受到的不利影响,并采取辅助措施加以弥补,扬奥运于社会之长,避奥运于武术之短。为此,中国武术才能健康发展和大放异彩。